在数字时代,马克思共享思想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数字共通包含共享、共鸣与共通三个次级概念维度,后三者广泛连接在一个交往的“共—显”空间。文章以厘清数字共通中共享概念的含义为目标,分析了与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勾连,生成了“数字共通”的共享模型,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支持公平共享、增强集体意识、提升生产力和实现共同体认同等方面的潜力。研究认为,实现数字共通中的共享目的需要通过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资料、数字劳动社会化与价值、数字信息与知识和数字共同体意识,以应对信息垄断、数据隐私等挑战,从而推动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共享思想的现代诠释,更是通过数字共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在智能媒体时代,社会流动范围增大,个体化进程速度加快,现实社交匮乏的人们为了疏解孤独情绪、获取情感支持,将交往的对象从生命体拓展到了AI虚拟恋人,在人机交互中形成一种非对称性的情感关系。人机情感关系的非对称性从情感主体、情感对话、情感寄托三个维度得以呈现。同时,人机情感关系的非对称性也使人类面临着深度隐私泄露、现实社交隔离和婚恋伦理藩篱等风险隐患。未来,人类需进一步强化自身主体自觉,明晰人机界限,构建伦理校准机制,引导AI在情感关系中实现智能向善,在人机情感交互语境下通过双向调适实现人机共生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
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实践,网络文学创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文学生产实践在数字化条件下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聚焦于以番茄小说、七猫小说等为代表的免费模式平台,通过网络民族志、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在平台算法机制、流量导向与利益规则等隐性权力下,网文创作者作为数字灵工在创作自主、创意生产、劳动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实践困境。在平台主导模式下,网文创作生态出现内容差异性和规则公共性的双重危机。在数字共通理念和分析框架下,研究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克服危机的优化路径在于技术和版权资源的透明共享、内容生产的多元共鸣、利益分配的共通共赢。
非遗的活态化发展、传承与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可见的数据关系以“数码物”的再现表征形态显现,勾连多元主体,使得数字化的非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文章立足于数码物的理论视角,尝试在“生成—运行”逻辑层面解释数字非遗活态化的媒介运行图景。研究发现,在地非遗于平台实践中走向了数据化,并在“自动化”的连续运转中生成了可见的数码物。作为数据关系物,数码物再造了非遗社交网络,建构了向外打开的非遗公共空间;在观看模式中,它培养了平台算法观众,继而鼓励非遗的创意性文化实践;作为连接性的资源,数码物搭建了连续运转的商品化关系,推动了非遗平台化进程的生产力流动。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传媒产业格局,也对传媒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聚焦AIGC冲击下传媒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与进阶,系统分析了AIGC在需求侧、主体侧和供给侧对传媒类高校“双创”教育体系造成的冲击,包括传媒行业体系的颠覆性变革、传媒“双创”人才的结构性重构以及传媒“双创”教育的系统性失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愿景迭代—学科改革—应用落地”融合教育生态的转型思路,强调从“内容生产者”到“协作创新者”的目标重构,打破传媒与技术边界的学科交叉,以及场景化驱动的“双创”能力培养。同时,从育人目标、学科体系和产教协同生态三个维度,阐述了传媒“双创”教育体系的进阶路径,旨在培养兼具技术理解、创意引导、商业整合能力及伦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智能传媒时代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今,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交融,算法深度参与到新闻生产和分发的环节中。算法的介入遮蔽了新闻行业内外的人理解、监督、检查、干预新闻生产和分发的可能性,由此形成新闻算法的“黑箱”。打开新闻算法的“黑箱”,本质上是一个重构新闻透明性的过程。美国近些年在新闻算法披露方面有较多实践,从算法披露制度的起源到“内部自揭+外部审查”双轨模式的形成,美国新闻算法披露制度总体上形成了多元主体、自律驱动、社会参与、媒体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但也存在披露程度不明、披露环节模糊、问责机制缺失等不足之处。在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可以以确定新闻算法风险等级、场景化风险治理为策略,尝试构建新闻算法披露制度,并以“可解释和可信赖原则”和“正当程序”属性塑造算法新闻诚实可信的外观。
人工智能(AI)技术于影视创作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AIGC影像灵活性与准确性显著提升。AI动画微短剧在技术革新与受众“想象力消费”的双轮驱动下迅猛发展,并逐步探索出初具“工业美学”形态的叙事策略:题材类型层面,多以中国神话IP改编,唤起受众“集体记忆”介入AI影像叙事;叙事形态层面,逐步从“情节驱动”逻辑向“影像阐释”转变;改编策略层面,注重叙事的现实指涉与“互文性重构”,从而实现传统神话的现代书写。AI动画与微短剧媒介创新融合,构建了独特的视听审美体验,但作为新型叙事样态,仍面临影像断裂、情节单一、表演僵化等困境,需要进一步从创作实践与“工业美学”理论视角探索AI技术与叙事艺术的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人机传播作为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正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广泛应用场景持续重构现代传播生态。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运用知识图谱方法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揭示了中外人机传播研究的演进轨迹。研究发现,中外学界在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与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两个维度呈现出差异化的学术进路。这种研究分野根植于文化语境与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并在全球知识生产体系中逐步形成“理论互构—场景共生”的演进特征。未来的研究应立足多学科协同创新与本土知识体系建构的双重维度,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范式突破;在基于中国特色语境的理论建构与聚焦具体场景的实践应用中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TikTok难民”迁移至小红书平台是全球化语境下数字空间中的一场动态交往实践。文章从“数字共通”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小红书平台#tiktok refugee话题下11358条帖子和评论的计算扎根分析,考察全球用户如何在平台基础设施上进行数字交往。研究发现,在小红书平台装置界面设计、话题标签、点赞互动和内容推荐算法等多重作用下,“TikTok难民”与原有用户分享宠物、社交、艺术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成为常态;平台开放性跳转、情感放大和自动翻译激发出情感、知识和文化高度共鸣的中介化体验;平台IP地址可见性促进用户间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存的互动、数字社交和扩展全球视野,在平台塑造的共同体验中形成“数字共通”的实践。但由于这一现象发生在特定时刻,如何将这种临时性“共通交往”化为常态化、持续性的交往实践是值得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