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
平台基础设施可供性与“数字共通”交往实践——基于“TikTok难民”的计算扎根研究
吴飞;吕澄欣;“TikTok难民”迁移至小红书平台是全球化语境下数字空间中的一场动态交往实践。文章从“数字共通”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小红书平台#tiktok refugee话题下11358条帖子和评论的计算扎根分析,考察全球用户如何在平台基础设施上进行数字交往。研究发现,在小红书平台装置界面设计、话题标签、点赞互动和内容推荐算法等多重作用下,“TikTok难民”与原有用户分享宠物、社交、艺术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成为常态;平台开放性跳转、情感放大和自动翻译激发出情感、知识和文化高度共鸣的中介化体验;平台IP地址可见性促进用户间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存的互动、数字社交和扩展全球视野,在平台塑造的共同体验中形成“数字共通”的实践。但由于这一现象发生在特定时刻,如何将这种临时性“共通交往”化为常态化、持续性的交往实践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平台主导到共创共享:数字共通视野下网络文学创作的困境与转型
胡睿;叶欣;杨婧怡;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实践,网络文学创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文学生产实践在数字化条件下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聚焦于以番茄小说、七猫小说等为代表的免费模式平台,通过网络民族志、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在平台算法机制、流量导向与利益规则等隐性权力下,网文创作者作为数字灵工在创作自主、创意生产、劳动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实践困境。在平台主导模式下,网文创作生态出现内容差异性和规则公共性的双重危机。在数字共通理念和分析框架下,研究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克服危机的优化路径在于技术和版权资源的透明共享、内容生产的多元共鸣、利益分配的共通共赢。
如何理解“数字共通”中的共享——基于马克思共享思想的视角
孟晓红;李志;张文艺;在数字时代,马克思共享思想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数字共通包含共享、共鸣与共通三个次级概念维度,后三者广泛连接在一个交往的“共—显”空间。文章以厘清数字共通中共享概念的含义为目标,分析了与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勾连,生成了“数字共通”的共享模型,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支持公平共享、增强集体意识、提升生产力和实现共同体认同等方面的潜力。研究认为,实现数字共通中的共享目的需要通过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资料、数字劳动社会化与价值、数字信息与知识和数字共同体意识,以应对信息垄断、数据隐私等挑战,从而推动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共享思想的现代诠释,更是通过数字共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打开算法“黑箱”:美国新闻算法披露制度的演进与启示
范玉吉;张黄茜;当今,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交融,算法深度参与到新闻生产和分发的环节中。算法的介入遮蔽了新闻行业内外的人理解、监督、检查、干预新闻生产和分发的可能性,由此形成新闻算法的“黑箱”。打开新闻算法的“黑箱”,本质上是一个重构新闻透明性的过程。美国近些年在新闻算法披露方面有较多实践,从算法披露制度的起源到“内部自揭+外部审查”双轨模式的形成,美国新闻算法披露制度总体上形成了多元主体、自律驱动、社会参与、媒体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但也存在披露程度不明、披露环节模糊、问责机制缺失等不足之处。在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可以以确定新闻算法风险等级、场景化风险治理为策略,尝试构建新闻算法披露制度,并以“可解释和可信赖原则”和“正当程序”属性塑造算法新闻诚实可信的外观。
失衡之恋:人机情感关系的非对称性及风险透视——基于AI虚拟恋人用户的深度访谈
张艳;舒长泉;在智能媒体时代,社会流动范围增大,个体化进程速度加快,现实社交匮乏的人们为了疏解孤独情绪、获取情感支持,将交往的对象从生命体拓展到了AI虚拟恋人,在人机交互中形成一种非对称性的情感关系。人机情感关系的非对称性从情感主体、情感对话、情感寄托三个维度得以呈现。同时,人机情感关系的非对称性也使人类面临着深度隐私泄露、现实社交隔离和婚恋伦理藩篱等风险隐患。未来,人类需进一步强化自身主体自觉,明晰人机界限,构建伦理校准机制,引导AI在情感关系中实现智能向善,在人机情感交互语境下通过双向调适实现人机共生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蔡之国;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
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是学术界和传媒业界当今广泛使用的媒体术语,但出现了二者或含混使用或互相替代使用的局面。自媒体并不是新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二者不是接续关系;二者也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等同关系;媒体发展的轨迹是: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技术背景和清晰的边界形态,各自的媒体属性一目了然。而自媒体成长在新媒体大树的主干之上,离开了新媒体技术背景的支撑,自媒体是无法单独成立和存在的。自媒体是新媒体的衍生物或新媒体的子概念。
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
陈旭光;在近年票房增长的繁华表象背后不无隐忧。迎向中国电影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居安思危。"电影工业美学"这一命题,是对当下电影产业的现状与问题,电影的诸多特征和若干本性的综合性思考和观念悬拟,也表现在近年新力量导演的电影生产实践中。电影工业美学的体系建构涉及电影文本、电影技术与电影运作机制等几个方面。它要求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化品格基准,也尊重电影技术水准和运作上的"工业性"要求,彰显"理性至上原则",在电影生产过程中弱化感性的、私人的、自我的体验,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标准化的、协同的、规范化的工作方式,力图达成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统筹协调、张力平衡而追求美学的统一。
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最早出现在生活服务领域,却预示了当今及未来新闻传媒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引发了新闻传播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论文从全媒体概念的辨析入手,探讨了全媒体的理论影响与发展方向。
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
邵静;媒介仪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媒介事件,而媒介事件的种种仪式化特征又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来源。以我国特殊的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在对其进行性质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具体的仪式化的组织方式、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并由此寻找"春晚事件"巨大影响力的根源。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蔡之国;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
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是学术界和传媒业界当今广泛使用的媒体术语,但出现了二者或含混使用或互相替代使用的局面。自媒体并不是新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二者不是接续关系;二者也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等同关系;媒体发展的轨迹是: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技术背景和清晰的边界形态,各自的媒体属性一目了然。而自媒体成长在新媒体大树的主干之上,离开了新媒体技术背景的支撑,自媒体是无法单独成立和存在的。自媒体是新媒体的衍生物或新媒体的子概念。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与治理路径
骆正林;人类自有新闻传播活动以来,就一直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作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不是使新闻事业萎缩,而是使新闻事业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态剧变,假新闻、新闻敲诈有了更多的面具,它们的社会危害也如流行病一样疯狂蔓延。传统假新闻、新闻敲诈是一种职业现象,主要发生在职业新闻活动中,治理的手段是新闻道德规范和媒体行业整顿。媒介化社会假新闻、新闻敲诈变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假新闻弥漫在整个数字空间,新闻敲诈可以在“线上”“线下”发生,行为主体牵涉到各种各样的人群,他们既有传统媒体人和职业媒体人,也有各种组织机构和普通公民。面对虚假新闻的泛滥和新闻敲诈的花样翻新,全社会需要认真对待、协同行动,建立起防范假新闻、新闻敲诈的防火墙。
基于SIPS模型的短视频账号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文旅”官方抖音账号为例
钱建伟;厉新建;朱志鹏;在短视频逐渐成为城市文化旅游进行数字化精准营销重要手段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方抖音(短视频)账号“杭州文旅”为对象,通过分析杭州文旅官方抖音自创建以来的发展情况,总结其建设的优势与特点,并基于SIPS模型探讨现阶段杭州文旅官方抖音在共鸣、确认、参与及分享等四个维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以指导杭州文旅官方抖音的高水平建设,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提高宣传水平提供借鉴。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
彭慧;秦枫;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兴起、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短视频在各短视频平台得以传播。文章以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建立非遗短视频中的用户互动仪式模型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非遗短视频中用户互动仪式总体来说相对成功,但是在后期仍然出现了互动疲乏、情感能量不够长久稳定等情况,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建议。
